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 成果展示» 课程思政案例:美育课程

课程思政案例:美育课程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一、内容简介

bet(中国)美育教研组成立于2014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教研组不忘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牢记立德树人光荣使命,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美育工作机制,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融合发展的美育特色,打造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美育环境相互融合的大美育格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改革成效显著。

团队中,2人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称号,1人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了辽宁五一劳动奖章,三人为校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辽宁省美育优秀教师志愿者称号;主持完成省、市级教科研项目40多项,校级项目1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美育教研组先后获得省级美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美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国家级美育学科竞赛40余项、省级100余项,美育改革成果丰硕。2020年美育教研组获批辽宁省优秀美育教学团队。

二、解决的教学问题及主要方法

(一)解决的教学问题

1.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美育师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储备与美育教学经验需要进一步加强。

2.美育跨学科组织需进一步加强

各学科美育的渗透与融合较为薄弱,各学科“单兵作战”,不能形成合力。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和情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的各专业、各学科都要有一份美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3.美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对美育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现实性。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教学较为突出,没有切合美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美育教学应充分关注和充分吸收美学研究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美育课程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主要方法

1.全面建立合作共享机制

(1)建立了学习提升机制

团队关注个体学习与发展,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队负责人制定教师培训、进修计划,通过参加会议、参与培训进修等培养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明确提升方向。通过沟通分享,实时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等,为成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发展空间,促进了个人成长与发展。

(2)建立了合作发展机制

团队成员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团队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团队坚持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备教学内容、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等集思广益,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广泛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团队内部交流、学校内部交流、校际交流、网络平台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团队建设水平。

(3)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

在团队的统一规划下,美育教研组定期组织联合研讨与交流,形成大规模的集体协作、联合攻关。团队成员之间互通有无,教科研资源共享,教科研成果共享,教科研经验共享,促进了团队整体进步和发展。

通过合作共享建设,团队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其中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0项;校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项12项。

2.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1)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美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不断构建和优化人文艺术类课程体系,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多方调整,多渠道促进课程内涵建设,探索出一条“精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切实发挥人文艺术类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实施美育和人文教育时,兼顾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美育质量。

美育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形成自建美育精品开放课程+选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辽宁省跨校修读课程的三位一体精品开放课程群,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美育优秀课,《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等7门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影视鉴赏》上线“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

(2)独立设置美育教育模块

按照教研组提案,学校单独设置美育教育模块,设置修读学分3学分。在开设《影视鉴赏》《硬笔书法鉴赏》《软笔书法鉴赏》《音乐鉴赏》《艺术鉴赏》等以艺术鉴赏为主的美育课程基础上,增设《艺术导论》《美学概论》《中国传统美学历程》《传统手工艺制作》《色彩与配饰技巧》《玩转手机摄影》等艺术史论类、艺术实践类等美育课程,形成了丰富的美育优质资源体系。

(3)有效整合美育教学资源

学校积极推进美育工作,将美育教学内容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纳入入学教育、实习实践等环节,形成美育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总体贯穿。充分利用旅顺口区博物馆、闯关东影视基地、旅顺樱花园等社会资源及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建设校内外共享的美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丰富了美育形式,全面提升了美育教学效果。

3.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1)打造“思政+美育”特色

教学团队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育精髓通过课程娓娓道来,徐徐展开,爱国情愫油然而生。美育团队打造了多门“思政+美育”特色“金课”,收获了双重教育效果,《中国传统美学历程》《流行歌曲演唱技巧》等3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校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课程思政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开展“线上+线下”互动

教学团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不断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将教学资源推送到学生手机,让课堂突破了边界,教与学的能量得到最大释放,课堂教学永不下线,成功打造了“线上+线下”互动“金课”,深受学生欢迎。“线上线下”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线上线下、课前课上课后,每个环节都是全新的体验。

(3)实现“课内+课外”一体

教学团队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美育实践活动现场,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了美育理论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在延伸的课堂上发现美、创作美、感受美、分享美,教师通过构建“课内+课外”一体“金课”,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上感受美、创造美。

4.扎实开展校企合作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教研组以服务地方文化产业为切入点,搭建校政企一体化合作平台,建立了校政企合作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搭建起校企融合发展的良好平台,也为学生专业实习开辟了新的通道和路径。

(2)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团队教师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借助合作平台,凭借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了解了美育教育教学社会需求,持续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工作。

(3)积极组织学生美育实践

教研组不仅通过美育课程教学带领学生学习美育,更通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发现美、保护美、创造美。艺术学院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的旅顺太阳沟景区环境美化工程不仅让景区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更通过他们的画笔将老景区装点一新,为人们休闲旅游、驻留拍照提供了新景观。团队定期邀请艺术家进校园,开展美育讲座、表演、交流活动,浓厚了校园的高雅艺术氛围。组建了大学生合唱团、乐器团等艺术社团,丰富了大学生艺术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层次,为学生提供高雅文化大餐。

5.创新发展美育实践与指导工作

(1)科学组织顶层设计

全面加强和完善美育制度体系建设,出台《bet(中国)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bet(中国)美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bet(中国)支持附属学校美育滋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为美育教育指明发展方向,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2)推进课内外一体化

团队不断深化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将美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社团和院系课外艺术活动延伸,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美育模式。将学生美育活动情况计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实现美育活动课程化管理,形成美育课内外一体化格局,形成学生美育评价档案,打造特色美育。

(3)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

团队构建了校团委、学生社团、院系三级联动机制,力求形成美育活动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戏剧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美育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充分展现美育成果。广泛开展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摄影比赛、微电影大赛等大型艺术类竞赛活动,展示学生艺术水平,浓厚校园艺术氛围。定期开展书法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展览、美术作品展览等艺术鉴赏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团队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连续两年获得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将创新创业与美育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各种竞赛促进美育教学,获得国家级美育学科竞赛奖项40余项、省级100余项。

三、特色及创新点

(一)美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美育课程建设不断加强,以美育优秀课、美育优秀教研团队、美育优秀社团为抓手,积极探索“互联网+”美育新模式,构建美育评价体系,美育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办学条件不断优化

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美育教学环境设施不断改善,全力保障了美育教育工作。

(三)美育工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我校《美育滋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积极开展,为附属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优质的服务,不断推动附属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迈向新台阶。

四、应用及推广情况

团队教学改革成果在学校应用并推广,并在省内外起到示范作用。美育课程组课程建设经验在学堂在线组织的全国智慧教学模式经验交流分享会、在线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等多次会议上作经验介绍。美育教师连续多次为旅顺口区中小学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开展传统文化类美育讲座,服务地方基础美育教学发展,促进中小学生美育素质提升;团队教师2021年获辽宁省美育优秀教师志愿者称号。课程组建设的美育在线课程《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等被全国10多所高校和社会人士选课,选课人数近20000人。

教研组教师与校外设计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团队成员担任中国创意联盟/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担任大连新世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大连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担任艺术设计指导、文创顾问等职,主动服务地方企业需求。与大连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大连旅顺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起学生美育实践平台。团队教师连续三年组织文艺骨干参加旅顺国际樱花节开幕式,承担开幕式开场舞、大型广场舞的演出任务。系列活动的组织不仅让教师为社会美育工作作出了贡献,更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了责任担当意识和业务素质,进而更好服务学生美育素质提升和社会美育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