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通识教师的专业素养、数字化能力及教学创新技能,通识教育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主题丰富的暑期系列培训活动,切实推进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实施。
一、拥抱未来,智赋教学——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
教育数字化是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院两级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7月11日,学院特邀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技术总监朱海军开展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朱海军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篇章”为题,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推动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角色转变、学习体验转变以及教育公平及国际化中的作用,以及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
7月15日至7月17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校级“AI赋能教育教学,助力学校创新发展”培训活动。培训特邀秋叶集团首批AIGC认证讲师郑远霞、北京大学郭耀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赵鲁涛教授、天津大学王鑫教授、重庆大学李正良教授,分别作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题讲座。
7月19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及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基于知识图谱构建教学新形态、教育知识图谱建设与新型教学应用。
二、素质提升,创新发展——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培训活动
通识教育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与准备,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成长为具有足够勇气、智慧和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栋梁之才。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通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承担的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责任,7月30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由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杜卫教授、国家教学名师李建中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勇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庞海芍教授作专题报告,为学院教师提高专业素质能力,打造高阶性、创新型、有挑战度的通识“金课”,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拓了学术视野。
三、涵养师德,传道树人——师德师风专题培训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做好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好涵养德行的“人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7月18日、8月1日-8月10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观看课程《高校教师师德素养与专业发展——如何成为专业卓越的高校教师》。
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专题培训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要真正做到育智和育德的有机融合,必须从理念架构、组织设计、实施推进等多方面着手,凝练经验、总结规律、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才能达到育人和育才的真正统一。7月18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专题培训,观看课程《课程思政在公共基础课中的融合与实践》。
五、研思并进,能升智拓——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月16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校级培训专题讲座。7月18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观看课程《从编辑视角看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
通识教育学院将持续关注教师数字化转型与综合素质全面成长,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做好新时代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