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寻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我校传统文化教学团队依托自身学科、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学竞赛、校园文化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指引学生坚定文化自觉,提振文化自信。
立足课程建设,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团队开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内容涵盖文学、美学、艺术等多个学科,满足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需求,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加深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团队通过“将理论讲授、原著鉴赏与课堂研讨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等教学策略,使课程学习结果更具探究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立足学科前沿,开展传统文化学术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团队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科学研究,使科研进一步服务教学,扩大传统文化类课程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托教改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类课程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获批教改项目5项。近年来,推出了传统美学、传统戏曲等学术讲座。中文教研室孙晓明博士以《明清家将戏曲研究》为题申请博士启动基金。
立足教学竞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水平
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在参加竞赛中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几年来,团队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课程示范案例1项;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课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微课大赛一等奖3项,说课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1项,课程思政大赛三等奖1项。

立足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团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开展诗词原创大赛、主持人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赛事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几年来,传统文化教学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28项,校级奖项18项。2021年,教学团队三位教师获得学校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立足校园活动,耳濡目染感受文化魅力
团队组织开展了外贸诗词大会、原创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以实践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充分发挥经典作品浸润作用,组织教师精心筛选通识教育经典阅读作品,形成通识教育经典阅读推荐书单,让学生在阅读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瑰丽经典。
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将继续坚持五个“立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具有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具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