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夏天,“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躺在窗下,清风徐来,清凉无比,这也是极为惬意的避暑法。
李渔对睡眠之地的要求有二:一是静,二是凉,这对于夏日消夏午睡尤为重要:“不凉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闲情偶寄》)
但在养生家的眼中,头迎着风,会对身体有伤害,所以古人发明了枕屏,用来遮挡头部方向吹来的风,以免受到风侵。
欧阳修诗中有关于枕屏的名句:“有时醉倒枕溪石,青山白云为枕屏。”欧阳修大概是很喜欢枕屏的,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叫《书素屏》:
我行三千里,何物与我亲。念此尺素屏,曾不离我身。
旷野多黄沙,当午白日昏。风力若牛弩,飞砂还射人。
暮投山椒馆,休此车马勤。开屏置床头,辗转夜向晨。
卧听穹庐外,北风驱雪云。勿愁明日雪,且拥狐貂温。
君命固有严,羁旅诚苦辛。但苟一夕安,其余非所云。
出行三千里,不离身的宝物竟然就是一个枕屏,可见这东西的好处。诗中详细列举了枕屏的功用,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时“开屏置床头”,来抵御飞砂、北风。
上述冰凉之物虽能解一时之热,但在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中,却是反复提醒饮食凉物有损于身体健康,因为凉食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承暑冒热,腹内火烧,遍身汗流,心中焦渴。忽遇冰雪冷浆,尽力而饮,承凉而睡,久而停滞,秋来不疟则痢。”(《寿亲养老新书》)体现了独特的养生哲学。
李时珍也提醒不能多食冰:“夏冰,味甘,大寒,无毒。去热除烦。暑月食之,与气候相反。入腹,冷热相激,非所宜也。止可隐映饮食,取其气之冷耳。若恣食之,暂得爽快,久皆成疾。”(李时珍补订《食物本草》卷一)
总之,古人的避暑,既讲究方法,又讲究养生;既有丰富的装备用具,又有惬意的场所。古人也常会把避暑上升到哲思的境界,万般避暑手段,都不及心态端正平和重要,所谓“心静自然凉”,身体的燥热多半肇因于心态的浮躁,“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流金砾石未为若,势利如火焚中肠”。(刘子翚《夏日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