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健康养生

“上火”了,“发出来”比“压下去”效果好

夏季气温升高,很多人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对于“上火”,有些人认为要及时“灭火”,有人则说应让“火”“发出来”才行。那中医治疗“上火”,到底是“灭”还是“发”?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吕沛宛表示,老百姓所说的“灭火”多指用中药直接将“上火”引起的各种症状消灭掉,就像用灭火器喷灭火焰一样,但中医里的“灭火”只适合体内有实热的症状(舌质红、苔黄厚、大便干结、感觉身体特别热),临床更多用的是“发法”。具体如何理解?《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将“发法”解释为“火郁发之”,即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达到气机调畅、阴阳平衡的目的。

临床发现,“上火”多由以下原因引起,对症“发火”才能事半功倍。

吃得太多。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上也不再是以往的粗茶淡饭,容易导致体内能量过剩。当这些能量积滞到体内消耗不掉,就会生成“火”。建议平常饮食要控制食量,尽量多吃蔬菜、粗粮,再配合吃些调节脾胃功能的药物,能量不积滞,“火”就会随之消散。

运动太少。运动是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太少,吃得即便不多,也会有多余能量滞留体内,时间长了,人就会“上火”,多表现为额头起痘。这种情况一般运动一段时间就会好转。

情绪紧张。心情紧张容易导致气机运转不畅,进而化生为“火”。中医认为,“火郁发之”,往外发散才能使其消失。因此,这类人群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治疗原则是调畅气机。气机通顺了,“火”才能发出来。举个形象的例子,把手攥紧,手心会冒汗,非常热。这时要想把热散出来,就需要把手张开。

穿得太多、盖得太厚。这两种情况下,热被捂住不能散发,人容易“上火”。此时,衣服少穿一些,晚上被子盖薄点,让热发出去,“火”也就下去了。

吕沛宛提醒,以上所说的个人情绪问题和生活因素导致的“上火”,可先通过自我调节尝试解决,解决不了或出现其他问题导致的病症,需由专业医生辨证施治,切勿在家自行服用药物。